查看原文
其他

文昌这所中学,华侨守护了140年

李明阳 中国侨网 2024-04-23

4月6日,海南省文昌市抱罗镇的罗峰中学洋溢着喜庆的气氛。学校门口红旗招展,操场上飘扬着红气球,校园里欢声笑语,非常热闹。
这一天,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0名校友齐聚于此,共迎罗峰中学140周年校庆。

罗峰中学是海南中小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。

罗峰中学的建筑极具南洋风格。(李明阳 摄)

据校史记载,1884年,为振兴教育,当地乡贤云凤若四方游说筹集资金,得到一大批海外侨胞及社会贤士的支持,建成正屋三进、横廊八座、大客厅一间的学舍,名曰罗峰书院,是当时琼岛内规模最大的学堂,开创了海南华侨捐资办学的先河。
罗峰中学校园的三幢主楼均为南洋风格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多间教室墙壁上镶嵌着华侨华人的姓名牌,意味着这间教室由其捐建。罗峰中学校长李业平介绍,据粗略统计,这样的姓名牌有几百块。
罗峰中学从创立开始就离不开华侨的支持。
140年间,学校几经战乱损毁,均是华侨捐钱帮助修复。
教学大楼(南楼)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,由当时的华侨和乡贤出资兴建,后因年久失修被定为危房,随时会塌。众多华侨为其修缮重建工作奔走呼号,2015年,在众多华侨的支持下,文昌市先后共拨款800万元按原来华侨设计的南洋风格原址原貌重建。
重新修缮后的南楼。(李明阳 摄)
“华侨在我们学校倾注的心血和力量是无法估计的。”李业平说。

一代代学生见证了罗峰中学百年间的发展变迁。
已经88岁的符致光回忆,20世纪40年代他在罗峰中学读书时,学费是一个学期七斗大米。“那个时候饥寒交迫,能有一张桌子、一本课本,能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,已经是最大的满足,”符致光说,“看到现在教室里一张张阳光向上的笑脸,感到非常欣慰。”

香港海南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陈爱玲1973年从罗峰中学高中毕业,回忆起五十多年前读书的时光,她笑道,“那时候的校园很漂亮,学校老师和校长管得很严,我们也很听话、很努力。除了读书,我们还要学农,学耕田、插秧、种瓜。”

罗峰中学校园。(李明阳 摄)
陈爱玲是文昌抱罗镇人,她很小的时候,母亲就希望她能考到罗峰中学读书。“我妈妈跟我讲,那个时候生活条件不好,我们的祖辈下南洋,自己生活很节约,积攒下来的钱都用来买钢筋水泥,帮忙建起这座学校。”
2004年,陈爱玲向学校捐了一栋宿舍楼。2012年至今,她每年给学校捐赠5万元奖教助学,也曾为失修的南楼提交政协提案,争取修缮重建。
陈爱玲每年都会回到母校看一看,走在校园里,不断有学生跟她打招呼,她热情地回应,积极响应学生的拥抱。“看到这些学生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。”
陈爱玲与学生们在一起。(李明阳 摄)
谈起捐资助学的初心,陈爱玲说,“是学校培养了我,无论走到哪一个国家,飞到哪一个地方,我都觉得这里是我的家。我设立助学项目,就是希望学弟学妹知道还有人在关心他们,鼓励他们好好学习。”

校庆当日,罗峰中学还举行了“郭钦光烈士纪念园”落成揭彩仪式,一尊郭钦光烈士的铜像被安放在校园一角,学生们向铜像献上菊花。
学生们向郭钦光铜像献花(李明阳 摄
郭钦光1895年生于文昌翁田镇,曾就读于罗峰中学的前身罗峰高等小学堂。1917年,郭钦光考入北京大学。五四运动爆发,他不顾肺病缠身,坚持参加游行。
到达赵家楼时,郭钦光遭军警殴打受伤,又目睹反动当局对爱国学生残酷镇压,激愤填膺,当场呕血,后因医治无效去世,年仅24岁。
郭钦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大牺牲的第一位革命烈士,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中郭心刚的原型即是郭钦光。

目前,罗峰中学有600多名学生在读。李业平说,学校在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,正在向特色教育方面办学,往足球特色学校发展,学生连续几年在市级的中学生足球比赛中都名列前茅。

海外文昌人素有兴教助学优良传统。在文昌,以捐资助教人命名的校舍比比皆是, “田家炳中学”、“周雨亭教学楼”、“符致炳宿舍楼”、“潘正洲教学楼”……祖辈下南洋到海外谋生,有一定成就之后就回报家乡,最关心的就是家乡教育。
在文昌,学校是乡村中最好的建筑,凝结在校舍一砖一瓦中的,是海外文昌人爱国爱乡的拳拳之心。




责任编辑:马海燕



“遭遇30年来最严重洪涝灾害”,中领馆提醒→


她荣获“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”


关于“五星卡”,一文了解→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